您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讲座信息

讲座信息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思想与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坊(四十九)读书简报

发布日期: 2024-04-30 14:26:21

   20244251830,教师教育学院思想与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坊在10308教室举办了读书分享会。中心负责人李长伟教授,中心老师舒志定教授、牛长松教授、王燕红副教授、王贤德副教授、陆韵博士、蔡正道博士以及2022级和2023级教育学原理的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读书会。

本次读书会由李佳宁同学主持,赵芊同学作为领读人,姜赵威同学作为与谈人,围绕李泽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进行主题汇报与交流讨论。赵芊同学从孔子的再评价、墨家思想的解读、孙老韩思想的合说、荀易庸记要、秦汉思想简议、庄玄禅宗漫述、宋明理学片论和经世观念随笔角度对于本书内容进行简要概述。随后,她分享了的阅读感想。首先,她认为作者对孔子的再评价是一项富有深度和启发性的内容。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李泽厚通过对孔子思想的多角度的再评价,揭示了其对社会伦理、教育思想、政治理念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并探讨了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其次,她认为作者对中国古代思想中墨家思想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对墨子思想特点进行深入的总结,具有重要意义。墨子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和伦理学家之一,其强调的仁爱、兼爱、实用主义等思想在当时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同时,李泽厚先生穿越千年,将墨子与颜元的思想相联系,探讨二人思想直接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后,李泽厚先生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关于经世观念的随笔章节,是对中国古代思想中关于治国理政、经世致用等重要议题的细致思考和观点阐发。在这一章节中,李泽厚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剖析了古代智者们对于治国安邦、教化民众、治理社会等方面的思考与实践,展示了古代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的智慧传统。通过对经世观念的随笔论述,李泽厚引领读者深入思考中国古代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思想,探究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借鉴。本章节内容为我们认识和继承中国文化传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与谈人姜赵威从儒道互补的角度谈及了李泽厚对庄子思想别出心裁的释读。李泽厚指出《庄子》中最能表现“人的自然化”的思想当属“逍遥游”,“逍遥游”追求以“无所待”而达心灵的绝对自由,李泽厚认为这种“绝对自由”的心灵状态其实是“与宇宙合规律性的和谐一致”,由此产生的精神愉悦则是“天乐”。这种“天乐”既非宗教狂欢,也非世俗快乐,而是以忘物我、超利害、反束缚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审美快乐。所以,此种人生态度恰好成为以儒家文化自任的士大夫知识阶层在失意之际的避难所。徐俊亮同学首先就人的独特性方面将墨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进行比较,墨子提出物质生产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此区别体现在“人是城邦的动物”。随后,他将墨子“尚贤”这一理念与他的小生产者身份相联系,指出墨子的尚贤实际服务于物质生产。

蔡老师对于同学的汇报形式进行了建议,认为同学们应该增加自己对于阅读书目的理解。随后他对本书中提到的中国人的人性问题和宗教狂热、神秘主义未上升到主流两个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王贤德老师从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思考。第一,中国人的处事原则看似常常不一致但有迹可循。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血缘、亲疏为基础,故可以对中国人的处事原则做出解释。第二,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可以体现我国的教育的文化心理,故可以以文化作为理解我国教育的诸多困境的抓手。第三,结合此书,我们可以了解他的新儒学和对中国现代思想史的阐释。

王燕红老师认为赵芊同学的关于宗教问题在书中实际存在作者的解答。作者认为中国没有主流的宗教的重要原因在于,儒学更适合中国人的心理,在中国实际扮演了宗教的角色。

陆老师提出了自己的两点感想。首先,对于本书的细致解读可为研究特定方向的同学们提供参考资料。其次,作者在书中对他人思想的解读的方式,可以作为我们解读他人观点的参考。

舒老师首先从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的演变和几次传统文化热出发,探讨了本书的价值,他认为本书通俗易懂、涉及知识全面,在出版后40年始终值得我们阅读。随后,舒老师指出教育学原理的同学们阅读本书以及了解中国传统思想的三点意义。第一,本书对于中国思想的简明的解读,可以作为同学们熟悉中国思想文化的指南。第二,中国缺乏一部系统的教育史著作,但中国文化史是一部教人成为君子的历史,故可以作为同学们对于教育的研究的参考。第三,对于教育理论的学习能够开阔学习者思路。

李老师从对思想家的阶级划分、宗教和神秘主义的缺失、人格独立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任何伟大的思想家都具有超越自身阶级的特点,故我们不能独断地将墨子的思想基于他小生产者的身份之上。在宗教和神秘主义方面,一方面,中国缺失对终极存在的追求,这也是宗教的基本概念。例如中国人会从阴阳的角度对万物作出分析,但阴阳并不是终极的存在。另一方面,即使是存在终极存在,中国人并不认为其可以与人隔离。例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点,主张人可以预知甚至讨好上天,这在基督教看来是不可想象的。在人格独立问题上,人格的内核是自由和理性,即人可以从整体秩序中独立出来。但即使是孟子的“大丈夫”思想,也不能体现真正的人格独立。

最后,老师们对于读书会的形式进行讨论,并鼓励同学们多参加读书活动。此次读书分享会圆满结束。